从众议院被解散之日起,日本朝野各党已打响竞选大战,争夺总共465个众议院议席。日本媒体普遍分析认为,石破茂之所以在就任首相8天后就解散众议院、就任首相26天后就进行选举投票和计票股票什么叫杠杆,是为了可以很好地利用党总裁选举的热度,以期把握相对高支持率的时机。
“不要问我从那里来,我的故乡在远方,为什么流浪股票什么叫杠杆,流浪远方,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……”
三毛《橄榄树》里的这段话,曾无数次被三毛姐姐陈田心吟诵起。对于如今已经81岁的陈田心而言,读三毛的作品,无疑是怀念她的最好方式。
2021年,是三毛过世的第30年。即便她已经离开30年了,她的作品也依旧被大众喜爱。这个结果,让陈田心倍感欣慰。但作为三毛的至亲,她对这种结果却并不意外。陈田心懂三毛的作品,她甚至觉得:即便再过几十年,也依旧会有人读三毛。
陈田心之所以如此认为,是因为,她确信:三毛的作品,有普通作者没有的悲天悯人,它们能治愈这个世界。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三毛的作品道:
“三毛每一篇文章里几乎都有她不同的爱在传递。爱是永不止息。《万水千山走遍》里一篇最简单的文章《街头巷尾》,看完我就哭了。”
展开剩余93%陈田心口中的《街头巷尾》里把她看哭的故事,讲的是:三毛看到一个中年男子,一个白发婆婆,一个青年,一个十几岁的妹妹,他们一起向教堂匍匐前进,血从膝盖流在石板路上……
陈田心说:如果自己在大街上看到了,可能就只是看到了而已。可因为三毛的文字,她竟忍不住哭了。这是因为,三毛的文字里有怜悯,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,这也是三毛文字真正的魅力所在。
陈田心认为:妹妹的悲天悯人,是她和众人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背后原因。没错,天生的悲天悯人,让她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变得不一样,也让她打小就显得很“另类”。
陈田心第一次感觉到三毛和他们不一样,是在三毛三岁那年。
三毛三岁时,陈田心六岁。那时,她们经常一起玩儿。在院子里荡秋千时,三毛总是荡得很高,高到快翻过来。陈田心看了害怕,于是,她每次荡秋千时,她都说:“你荡得快翻过去了,快点下来。”可三毛却并不听。
幼年三毛喜欢去墓地玩儿,这些地方是陈田心和普通小孩去都不敢去的地儿,她却成天在那里玩儿,而且还会问:“人死了,为什么要埋在地底下?”
陈田心很小就觉得:妹妹的大脑构造跟他们不一样,否则,她怎么会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呢!陈田心一直记得幼年时的一件小事,这件小事也足以证明:妹妹的想法异于常人。
有一次,陈田心和三毛躲在家里的圆桌下玩儿。当时家里正有几个人围着圆桌唠叨他们的妈妈。因为圆桌铺着桌布,所以,那几个人并没有发现她们。陈田心记得,他们当时说的无非是很普通的话,也并没有骂妈妈。可听着听着,三毛竟把桌布撩起来,跳出来说:“你为什么骂我妈妈!”
三毛的反应惊呆了陈田心和那几个人,直到很多年后,回想起一切的陈田心才恍悟:三毛是分外怜惜母亲,所以不容许任何人背后评论她。陈田心确定:三毛的感情,比普通人更强烈。
另一件让三毛看起来与普通孩子不一样的事情是,她竟在写作文时写到“自己的理想是拾荒”。其实,陈田心也喜欢拾荒,作为孩子,到处”捡宝“必然是一件开心的事。但她绝不敢说自己“喜欢拾荒”,因为那样会被人笑话。可三毛不仅说出来了,而且还把她写进了作文里。三毛的这种勇气,让陈田心惊讶。
后来,陈田心便明白了:三毛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她从不把世俗放在眼里。在她的眼里:做自己,比什么都重要。
真正的不把世俗放在眼里,定然也是不会把世俗定义的生死放在眼里的,三毛从小就对生死并无敬畏。陈田心记得,三毛曾经用刀子划过自己的手,以尝试自杀,因为觉得疼,她才放弃了尝试。后来,三毛又偷偷趁着大人不注意一头扎进了那口象征“死亡”的井里。脱险后,三毛脸上竟没有半丝恐惧……
可全然不把世俗放在眼里的三毛,却也有她固执的一面。数学课上被老师侮辱后,自尊心极强的她便再也不肯去学校上课了。这件事,是陈家的大事。陈田心记得,为这事,父母花费了巨大的努力。可他们越是想让她去学校,她便越逆反。最终,父母决定亲自教她。
每每想起这段过往时,陈田心都觉得心有余悸,她后来说:“如果父母硬逼着她去学校,可能把她逼成一个普通人了,好在父母开明,引导她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。”
几乎就是在退学的那年,陈田心发现:年仅十二三岁的妹妹,头上竟然开始生白发了。陈田心看过一些书,书上说:思虑过多或者很痛苦,便会早生白发。
三毛是痛苦的,这是一定的。一个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别人不同的孩子,定然会被视为异类,也定然会感受到痛苦。
陈田心记得,退学后的三毛很少跟他们玩儿了,她甚至不和他们一起吃饭了,她的饭菜都是父母端到房间里吃。三毛尤其排斥听到与学校有关的消息,自然地,陈田心也不敢在她面前提及这些了。
为了让三毛与外界接触,父母请人教她绘画,当时负责教她画画的,陈田心记得:就是顾福生。
正是这个叫顾福生的美术老师,最终引导三毛走上了文学之路。在他的引荐下,三毛的处女作——散文《惑》于1962年在《现代文学》杂志刊登。
作品被刊登后,陈田心第一次在妹妹脸上看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。在讲到这一段时,后来的陈田心感叹道:
“《惑》被发表后,作为一个自卑的、一无所长的‘问题少女’,她发现‘原来我竟然有这么了不起的天赋’。”
陈田心觉得:三毛能从问题少女,走到光明里,和父母的包容与爱分不开。当然,也与她的努力分不开。陈田心记得,自己和三毛的差距似乎就是从她退学以后开始的。那段时间,三毛每天看很多的书籍,她后来回忆说:
“她看得书越来越多,泰戈尔,各种古文,《资治通鉴》啊,后来又看黑格尔,总之,她看得越来越深。她太喜欢阅读了,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容貌,她真的越长气质越不一样了。”
后来的三毛回到了学校,她还在大学期间,结识了小自己六岁的荷西。陈田心记得,长大后的三毛总是有很多不同的追求者,可最初,她在感情上并不顺利。
陈田心记得,正是因为初恋受挫,三毛才毅然出国了。归国后,三毛与德国教师订婚,可不久德国教师竟因心脏病突发死在了她的怀里。
未婚夫的死亡对三毛的伤害很大,陈田心记得:“因为过分痛苦,她曾经吞服安眠药自杀。好在后来被救回来了。”陈田心猜测,三毛后来的流浪与感情上接二连三地打击有关。陈田心和父母还没来得及反应时,三毛就打点行装前往了西班牙了。
毫无疑问,经历过生死以后的三毛,对世俗越发看淡了。“她想干嘛就可以干嘛!她和我们不同的地方就在这儿。”陈田心这样解释三毛后来的流浪。
三毛与荷西相恋后流浪撒哈拉,就是她“想怎么做就怎么做”的极致体现。三毛死后,媒体问陈田心怎么理解她去撒哈拉时,她回答道:
“她就是在《国家地理》封面上看到了撒哈拉,然后被震撼了,她说这是‘前世回忆似的乡愁’,今生一定要去撒哈拉沙漠,所以奔向沙漠的怀抱。然后她就去了。”
三毛为何会喜欢撒哈拉?这点,陈田心也曾详细解读过,她说:
“她喜欢撒哈拉的古朴、实在、蛮荒,像世界刚刚创造出来的原始、单纯,没有文明社会的框框架架,这就是三毛生命力的本质,她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框住她。她喜欢穿凉鞋,因为她喜欢把脚趾都伸出来,不希望脚受到约束。三毛是豁达的、没有被现代文明束缚的人。”
陈田心太了解妹妹了,她决定做的事情,一定会做到,她比一般人都要执着。这也是她能在文学上取得成功的原因,这也是陈田心佩服妹妹的地方,她曾这样评价妹妹道:
“三毛的脚步,不论什么季节,不论什么环境,永远是行进的,她的梦想执着,永远是坚定的。”
也只有坚定、执着的人,才能在撒哈拉那种地方一住就是几年。虽然三毛在文章里讲撒哈拉的生活描述得很美,但作为三毛的姐姐,陈田心比谁都清楚,妹妹在撒哈拉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。别的不说,单说在沙漠里冒着烈日为各家挑水,恐怕就已经让普通人觉得难以承受了。
三毛在撒哈拉时的经济状况很不好,这也是她需要为了钱去挑水的原因。当时,荷西是个潜水工,他的收入微薄。为了生计,他只有每周五才能回到家和三毛团聚。期间,三毛的生活得完全靠自己。
每次,三毛家的煤气用完后,在完全没有多余力气拖着煤气罐去镇上换的情况下,三毛还得跟邻居借来铁皮炉,蹲在门外学着生火。
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,三毛也依旧乐观、顽强地生活着,关键,她还能用文字把那仅有的美好写给读者。陈田心觉得:这正是三毛的可贵之处,她放大了那些美好,她对这个世界太热爱了。
在陈田心看来,三毛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在撒哈拉时期,就是她做荷西太太时期,她说:
“当她(三毛)跟荷西结婚的时候,她是最幸福的。她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做荷西太太这六年的时间。”
上天总是残忍的,他只给了三毛六年的幸福时光。仅仅六年,荷西便因潜水死了。说起这段过往时,陈田心觉得很不可思议,她数次对媒体说:
“荷西那么会潜水的人,竟然会被淹死,老天爷,真的太会开玩笑了。”
荷西去世那年,是1979年,正是那年,陈田心的父母竟头一次去了他们居住的地儿。陈田心讲起这段时,总觉得:“一定是上帝让爸爸妈妈在那个时候突然去的,如果三毛独自面对荷西的死,她肯定会跟着去的。”
陈田心认为:若当时荷西死时,父母没陪在身边,三毛一定会自杀,因为她太痛苦了。她一听说妹妹用手扒荷西的坟,她就会掉眼泪。
荷西意外死亡那年秋天,三毛被父母带回了台湾。再见三毛时,陈田心发现她变了,她似乎不是以前的她了。
有一天,三毛竟对她说:我在吃快乐药。陈田心听完愣了一下,后来她才知道:“那是一种抗抑郁的药”。她这才意识到:荷西死后,三毛的境况比她想象的糟糕。
那段时日里,陈田心经常对母亲说:“妹妹要是有伴儿了,我们就不需要替她操心了。”其实,三毛的身边总有很多追求者。她的这些追求者,陈田心格外留意过,她发现有一个外交官的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。于是,一次趁着三毛心情好时,她便认真对妹妹说:“跟你求婚的这个外交官,你要好好考虑下!”
三毛听了这话后,却只连连摇头道:“不、不、不,我不能答应这件事。”
她接连三个“不”字蹦出后,陈田心便知道:她是八成不会答应求婚了。
此时,距离荷西去世已经六七年了,作为姐姐,她难免对她的终身大事有些着急。这位外交官她见过很多次,他是三毛在德国的朋友,他很喜欢三毛,三毛丧夫后,他曾数次来台湾找过她。
陈田心觉得这个男子是照顾妹妹的最佳人选,毕竟,相比三毛的其他追求者,他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:他文质彬彬,很像荷西,且文学修养很好。
陈田心太想妹妹有个好归宿了,所以,即便妹妹明确表示会拒绝求婚,她还是忍不住地劝道:“妹妹,这个人可以了,这样你就另外有个人陪你走人生。而且,他还带了戒指来!”
三毛低下头不再说话,左思右想后,她突然抬头对陈田心说:
“姐姐你想一想,若是我穿上一身黑色长礼服,足上蹬着三寸高跟鞋,头发挽起来,拿着一杯香槟酒,周旋在宾客之间,你觉得这是我吗?你觉得我可以过这样的日子吗?”
听到这话后,陈田心终于不再说什么了。
令陈田心意外的是,1990年,三毛竟主动写信和她提起了一个男人,这个男人正是创作《在那遥远的地方》的作者王洛宾。而这个男人,当时已经77岁了。所以,陈田心并未多想。
在陈田心的眼里,妹妹和自己提及这个男人,仅仅因为:她曾经听他的歌长大。可后来,三毛毅然去了一趟王洛宾的家里后,关于两人的各种爱情传闻便铺天盖地了。
陈田心始终不承认妹妹和王洛宾之间有男女情,她这样解释两人的关系,她说:
“王洛宾的年纪很大,所以三毛把王洛宾当作长辈,但三毛对长辈表达爱的方式不同,或许人家会以为是男女之爱,但她的感觉就是找到从小听到的一个人,一个艺术家,生活很苦,想要尽可能帮助他,帮他做一些事。”
陈田心在替妹妹解释完之后,还补充说:
“所以这种情感是源自艺术创作的欣赏,也是一种长辈晚辈间的情感传递,没提过两人会变成终身伴侣,而是希望能给她一些温暖,让她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情感。”
陈田心并不知道,她心爱的妹妹其实已经陷入了一段忘年恋里。从王洛宾家回来后,她曾在给王洛宾的信里,忍不住这样写道:
“我回来了,闭上眼睛,全是你的影子,没有办法,照片上,看我们的眼睛,看我们不约而同的帽子,看我们的手,还有现在,在家中,蒙着纱巾的灯,跟你都是一样的。”
从三毛的这段文字便可看出,她当时对王洛宾的感情,已经远远超出了姐姐所说的“对长辈尊敬、爱戴”。
三毛回来后的四个多月里,她先后给王洛宾写了15封信,每一封里,都寄有三毛和王洛宾的合影。不久,三毛再次前往王洛宾所在的乌鲁木齐。
再之后不久的1991年1月4日,陈田心还没睡醒时便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,听到电话里传来的妹妹自杀的噩耗后,她半晌都没缓过神来。
后来,陈田心才知道,就在三毛自杀的当晚,她还和母亲缪进兰打过电话。电话里一切如常,完全不像是要自杀。而且,妹妹的自杀方式非常让人费解:平常不穿睡衣的她,竟穿着睡衣用丝袜吊颈的方式自杀了……
因为三毛死前曾频繁与王洛宾来往,很多人将她的死因归结为了情感问题。还有人认为:她的死和电影《滚滚红尘》未获奖有关。这些“死因归结说”都遭到了陈田心的反对。
在一次接受采访时,老年的陈田心这样讲述三毛的自杀,她说:
“她本来就不是一个对世俗管顾的人,世俗的一切,包括生死,在她看来,都不是事。她小时候就尝试过自杀,所以她后来半夜用丝袜尝试了自杀,发现,咦,还挺好,那不如就归去吧!”
陈田心对三毛的死因归纳,颇有点像是自我安慰。而这种“安慰”,不仅让她和三毛家人心里好受了,也安慰了无数的三毛迷。
正是基于这种安慰,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陈田心,才能安然地活着。她多少觉得:自己活着就是替妹妹活着。她常说:“只要我想起我们小时候那些事,她就好像还活在眼前一样,我活着,她就活着。”
陈田心近年的身体状况没有往年好了,但只要是与三毛有关的活动,她还是会想办法参加:越老,她越想念妹妹。所以,她不会放过任何与妹妹有关的纪念活动。
每次参加纪念活动时,陈田心都会和人们讲很多,关于三毛的作品,关于三毛的逸事,关于三毛与荷西,她总能讲个不停。
有一次,谈及妹妹时,她很激动地说:“她的一世,比我的十世都要精彩!”
每次,当人们问她最喜欢三毛作品里的那一部分时,她总是一边打拍子一边轻轻哼唱出那首《梦中的橄榄树》:
“不要问我从哪里来,我的故乡在远方,为什么流浪,流浪远方,流浪,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……”
发布于:天津市